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在创建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克拉玛依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并将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普惠性、多元化三个方面,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健全法律服务网络,积极延长法律服务链,向人民群众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服务,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市域升级版,实现“枫桥经验”与法律服务有机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站式“全服务”。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着眼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和群众寻求法律服务“最多跑一次”,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法律服务”模式,充分优化功能布局,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促进矛盾纠纷依法化解。引进公共法律服务人工智能机器投放至市政务大厅,提供“不见面”式法律咨询自助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定制式“微服务”。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精准提供个性化“小微服务”。安排115余名律师、10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6名公证员参与“12348”在线服务,制定服务标准,建立定期通报、投诉处理和惩戒机制等制度,让老百姓“一部手机解决法律事务”,足不出户解决法律问题;公证机构对行动不便群众或特殊服务事项,实行预约上门办理;为方便上班族等群体,推行工作日延时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周末不打烊”;创新“服务+普法”模式,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发挥律师、公证员、司法所长、村(居)法律顾问、退休法官等公共法律服务主力军作用,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通过送法进乡村、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百余场。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参与主体,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加入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切实提升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强化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发挥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队伍作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坚持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现已实现全市各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贴心式“暖服务”。持续深化“减证便民”,落实“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清单,做到工作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间“四个减少”,全市多项公证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当日申请当日办结出证。开展法律援助“解忧暖心”行动,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积极为群众纾难解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扎实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关爱残疾人”品牌活动, 在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复工复产、关心关爱残疾人工作中,深化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提高法律援助质量,为困难群众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律援助服务。
市司法局
2021年12月30日